学教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新闻

文章内容

郎平告别仪式-郎平告别女排什么意思

yhadmin123 2024-10-12
58岁陈招娣去世:王治郅前来送别,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纷纷落泪 2020年9月25日**《夺冠》上映,尽管还处于疫情期间,仍有不少观众走进**院,与影片中的中

58岁陈招娣去世:王治郅前来送别,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纷纷落泪

郎平告别仪式-郎平告别女排什么意思

2020年9月25日**《夺冠》上映,尽管还处于疫情期间,仍有不少观众走进**院,与影片中的中国女排同哭同笑。

影片中郎平、张常宁等人传承数代的女排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拍摄**《夺冠》时,导演陈可辛曾给郎平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陈可辛颇为神秘地对郎平说: “现在戏拍到一个很关键的时刻了,你一定得到片场看看,不来你会后悔的哦。”

当郎平百忙之余赶到片场后,却突然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刘敏涛演的陈招娣去世那场戏,勾起了郎平的回忆。

2013年,和郎平搭档多年的前中国女排队员陈招娣因病去世,郎平和前排球队员都前往吊唁,在她们眼里,陈招娣的逝去,不仅仅是一个队员的离去,更是女排精神重要一环的逝去。

作为上个世纪中国女排事业辉煌时代的亲历者,陈招娣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浇筑到伟大的女排精神中。

女排是陈招娣一生中最挚爱的事业,为此她曾经多次负伤。世人在赞叹郎平为中国女排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不该忘记陈招娣的辛劳和贡献。

那么,陈招娣如何成为一名中国女排的主力队员的呢?除了女排之外,陈招娣又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很多人看我人高马大的,应该是个北方姑娘,其实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南方人,成为女排队员也挺偶然的。” 陈招娣曾笑着回答记者。

陈招娣是杭州姑娘,在家里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

陈招娣打小就很懂事,唯一让父母担心的就是她从小就不爱学习,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父亲对陈招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小姑娘家家的,读书不好该怎么办呢?”

然而陈招娣在运动方面却颇具天赋,学校举办的田径比赛每一次都能拿到冠军。

1970年,浙江省队正在筹备女排队,在一次跳绳比赛上,陈招娣惊人的弹跳力给省队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陈招娣成为了浙江省队的一名排球队员。

在艰苦的排球训练中,陈招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不用再担心糟糕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一头扎进了排球的训练中。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喜欢上了排球这种运动。当队友们在训练场上抱怨训练辛苦的时候,陈招娣却乐此不疲,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女排运动员!

一年后,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技能,陈招娣从12名排球队员中脱颖而出,顺利被选进北京排球集训队。 这是陈招娣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首都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让陈招娣感到有些失望的是,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集训队的训练场地和器材还不如浙江省队的。

不过,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南北饮食方面的巨大差异,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比较粗糙,不如南方精致。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患上了贫血症,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气无力的,从教练眼中出类拔萃的队员变成了倒数第一,这对一向自尊心强的陈招娣来说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她一度想到了退队。

正当陈招娣因为贫血症感到郁闷的时候,教练找到了她。

原本陈招娣以为教练会狠狠地训她一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教练不仅没有批评她,还安慰道: “招娣啊,平时看你训练的时候,都是最拼优秀的那个,然而最近看你怎么都不在状态,我在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说说看,别有心理负担。”

听到教练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陈招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自己孤身一人来到北京,第一次感受到温暖。

教练在了解到陈招娣的情况后,马上让食堂师傅今后专门给陈招娣做几道南方的菜,还针对陈招娣贫血症的情况,特地为她开小灶,增加营养餐,队友们也对陈招娣的情况予以关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陈招娣的病很快就好了。

之后的几年,陈招娣在女排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 1976年,她被选进国家队,队友是郎平、孙晋芳、周晓兰等耳熟能详的女排运动员,正是她们的拼搏下,中国女排之后才步入五连冠时代。

中国女排的成功浸透了汗水和艰辛,这一点陈招娣最有发言权。

当时负责女排训练的是被誉为“中国女排之父”的袁伟民。

认识陈招娣的人都知道,她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说话细声细气的。然而,这都是被袁伟民调教出来的。

年轻时代的陈招娣是个“拼命三郎”,敢打敢拼,这一点连袁伟民也承认, 在其作品《我的执教之道》中,袁伟民记录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常规的排球训练过后,我知道姑娘们辛苦了一天,为了试出她们训练的极限,我还是故意问:‘谁还要加练?’不出我所料,姑娘们面面相觑,连平日里最不服输的郎平都默不作声。

这时陈招娣站了出来,说:‘我要加练!’于是我又专门给她制定了一个小时的训练量,回去的时候看她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可是任何优点一旦过分了就变成了缺点, 心气过高,桀骜不驯的个性容易一路走到黑, 陈招娣就是这样,比如她执拗于一种排球技能,再这样下去很容易会破坏技能的均衡。

袁伟民很清楚,像陈招娣这样性格执拗的,跟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准备好好修理一下陈招娣。

一次,袁伟民抓住陈招娣训练长跑时,抢了队友的道为理由,对她进行罚球, 排球中的“罚球”,不像篮球那种投几个篮就完事了,而是一系列操作,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心。

运动员要先触碰训练场外的铁丝网,接着快速跑到排球网旁边做一个翻滚救球,然后再回去触碰铁丝网……这样循环15次才算成功。

袁伟民把球故意把球抛到训练场的各个角落,陈招娣刚开始都能接住,到了第8个的时候,训练了一天的陈招娣体力开始不支,眼睛里的排球都出现了残影,就没有接住。 袁伟民这时候说: “这个球没接住,抵消掉一个之前接住的球。”

这样陈招娣接到的球就减少成了7个。到最后随着没接到的球越来越多,陈招娣的心态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她接过的球都被抵消掉了。

陈招娣心态崩了,她对袁伟民怒吼: “我不练了,你这明显是欺负人嘛!”

接着飞奔着跑出训练场,袁伟民指着陈招娣说: “明天给我接着罚球!”

听到袁伟民的话后,陈招娣觉得如果就这么走了,简直就是逃兵,于是她回到训练场上,对袁伟民说: “罚就罚,我不怕,不用等到明天,现在就可以!”

在新一轮的罚球上,陈招娣又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她想掉头回去,但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冷静了下来, 明白自己体力不支的罪魁祸首不是一天的训练,而是自己太较劲了。 于是把心态调整好了后,她终于顺利地把15个罚球都补好了。

之后她心服口服,改掉了偏执的毛病。

陈招娣这件事后来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被写入小学课文《苦练》。

在袁伟民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陈招娣练就了一手攻防兼备的排球战术,她还和孙晋芳搭配,创造性地总结了“双快”战术,屡次在赛场上打败敌人,奠定了此后三十年女排“三、四号线快速出击”的战术传统。

1978年全国联赛上,陈招娣和队友对战山西队,结果,她接球的时候,用力过猛,膝盖被狠狠地撞击在地面上,右臂也顶在地上,造成右臂小骨出现裂痕。

众所周知,排球运动是最依赖手的一类运动,排球运动员手受伤了,就像战士没有了枪一样。

陈招娣这时候应该好好休息或者减少训练,更应该避免比赛,可是陈招娣偏偏不这样做, 她觉得这些都没什么,自己和孙晋芳的配合缺一不可,所以她坚持要为半年后对战日本队的比赛备战。

根据孙晋芳后来回忆:“ 陈招娣和袁指导拍着胸脯说是小伤,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每次训练后,她的手都剧烈疼痛,还时不时肿了起来,队员们都很心疼她,都想把她送到医院里,这时陈招娣总会笑着说: ‘没事儿,我这点伤不算啥,大家都安心训练吧,不用担心我。’

日本女排事业在世界上一直都处于顶尖水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女排一直被日本压着打,此次国家队和日本队的比赛虽然是“友谊赛”,但是火药味可一点也不输给正规的竞赛。

日本方面派出了奥岛圭子在内的全明星阵容,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郎平、陈招娣、孙晋芳、郑海霞等骁将悉数出战。

然而这次比赛中却出现了意外,陈招娣的右臂伤口被奥岛圭子撞到,剧痛让陈招娣倒在了地上,队员们把她扶到医务室里,但是陈招娣却说: “扶到观众席就行,我要看着你们胜利!”

陈招娣的坚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观众们掌声雷动,女排队员们也焕发出惊人的战斗意志,最终,中国队成功让日本铩羽而归。

仅仅两个月后,在全运会赛场上,陈招娣再次带伤出战, 右臂缠着白色绷带,宛如一朵凌寒绽放的雪梅,观众们再次被陈招娣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感染了, 自那以后,她就有了一个“独臂将军”的称号。

陈招娣挂彩出战,也不是第一次了,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使她的身体用伤痕累累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伤病主动退出赛场。

1981年世界杯中日决战上,陈招娣腰伤复发,还是咬着牙,击退对手的一次次进攻,直到第三局中国女排已经占上风的情况下才无奈退场,最终,中国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女排取得的第三个世界冠军。

而陈招娣取得的最后一个世界冠军是在1982年的世锦赛上,这也是她和队员们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当时中国队出师不利, 这意味着如果要获得冠军,中国女排必须在接下来和印度、巴西、奥地利的对决中,达成3:0的完胜局,难度系数如此高,女排士气降到了冰点。

陈招娣回忆说: “那是老女排遇到的最危险的时刻,我们都很泄气,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袁指导不让我们哭,他轮流为我们打气,对我说,如果伤还没好的话就让别的队员替换上,但是我拒绝了,这么重要的比赛,我就是豁出去也要拼一把。”

袁伟民的话给了队员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之后中国女排披荆斩棘,连战连捷,进入决赛后,又打败了强大的美国队,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战绩。

至此以后,中国女排跃升为世界第一,女排精神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抹去的时代记忆。

提起女排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 “一个是铁榔头郎平的雷霆扣球,一个是带伤出战的陈招娣。”

1983年,陈招娣因为伤病的原因,不得不提前告别了排球事业。她被上级转调到“八一” 体育 代表队担任排球队副政委。

陈招娣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第二个体现:爱岗敬业。

在全新的领域里,陈招娣也把政委一职的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她也在部队里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郭小明。

“小明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们结婚后,他也没有干涉我的工作,我想做的事情他都是支持的,家里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也会听我意见。” 陈招娣后来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

很快两人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当时 社会 上有个呼声——把老女排的子女都聚在一起,组成排球队,延续中国女排的辉煌。

然而,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却患上了先天性心肌炎,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这就意味着郭晨不可能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不过陈招娣并不在乎, 在她眼里,女儿能够 健康 成长就足够了。

1989年,陈招娣看到了重返排球的曙光,随着老女排的退役,中国的女排事业由盛转衰,在当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折戟沉沙。

国家体委决定让陈招娣回北京任国家队的领队,力挽狂澜,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原本陈招娣是要跟丈夫郭小明一起到海南发展的,为了挽救祖国的排球事业,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京。

正当陈招娣全身心投入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女排人才的时候,她却被查出了直肠癌,经过两次大手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到了领队的岗位上。

从1993年开始,陈招娣开始长期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

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期间,陈招娣不仅为国家物色了许多出色的人才,还挽留了不少人才,其中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促使王治郅回国。

众所周知,王治郅是令中国球迷们自豪的偶像之一,他是首个进入NBA的亚洲球员,在篮球生涯中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陷入过“留美不归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

2002年,王治郅和小牛队签订的合约到期了,为了继续留在NBA,王治郅打算参加完夏季联赛再回国,本来这个决定无可厚非,也得到了了国内篮球协会同意,但并未公开。 结果这件事传回到了国内,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猜测是王治郅习惯为美国效力,不想回国了。

随着舆论的发酵,国内有名记者专程到美国采访了王治郅,因为没采访到他本人,就转头去采访了当时的国家主教练王菲,王菲也不清楚内幕,带着情绪说: “王治郅不愿意回到祖国,他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队的正常训练了。”

这件事一经报道,迅速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时任文体局局长的陈招娣不忍心看到王治郅这个不可多得的篮球人才不能回国报效祖国,她决定出面“调停”,她做了两件事:

在陈招娣的安排下,王治郅终于完全消除了疑虑,于2006年回到了阔别4年的祖国,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文体局专门感谢陈招娣。

之后王治郅一直致力于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亲自出战北京奥运会,还在2010年亚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金牌,这一切都有陈招娣的一份功劳。

陈招娣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和名嘴宋世雄联手担任女排赛事的主播,当看到中国女排惜败美国队的时候,她的语气里还是掩饰不住的伤心。

2012年底,陈招娣直肠癌复发,住进了医院,其实早在前几年,她就一直和病魔做斗争,不过这次恐怕是很难挺过来了,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陈招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刻在骨子里的女排精神使她不放弃,她要和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

女儿郭晨见证了陈招娣最后的日子,她在微博上记录了母亲抗癌的顽强不息。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陈招娣要长时间忍受剧痛,连都无法止痛的时候,她就让叫女儿把毛巾放在嘴里咬着,一滴眼泪都没有流下。

老女排的队员都去医院里看望了陈招娣,根据郎平的回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陈招娣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的女排事业,她对郎平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现在的女排都没有老女排那股精神,还得加把劲啊!”

这句话对郎平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年后,她从美国归来,组建了一支拥有老女排精神的新女排天团,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

2013年,陈招娣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掌,不幸逝世,年仅58岁。

女儿郭晨在为陈招娣做的记录中写道:

母亲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抗争,她是我的骄傲!

几天后,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东礼堂进行,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在殡仪馆外排成长龙,来送别这个伟大的女排运动员,里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老女排辉煌岁月的见证者。

很多老女排的队员例如郎平、孙晋芳、郑晓霞都前来悼念,看着被病情折磨地瘦弱不堪的老战友,她们眼里噙着眼泪,74岁高龄的主教练袁伟民、受过陈招娣恩情的王治郅也都来了。

在陈招娣不算长的一生中,她跟自己斗,跟伤情斗,跟对手斗,和病魔斗,用一生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精髓: 不屈不挠,砥砺奋进。

去年国庆档上映的**《夺冠》中,当陈招娣年轻的躯体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的肉身逝去了,但是精神永存于天地间。

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都参加了哪些项目及名次

2008-08-19 10:421988年,25岁的李宁运动巅峰期正在悄然离去,但身体状态已经下滑的体操王子李宁勉强上阵汉城奥运会。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和以前相比,李宁伤痛不时复发,竞技状态已经下滑。于是,在汉城奥运会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廉颇老矣的李宁,在跳马比赛中,他重重坐在了地上,在吊环比赛中,他的脚挂在了吊环上。

做足准备后,李宁进入了奥运会体操赛场。

此时,之前上场的团友们的比赛并不顺利,许海峰、何灼强、谭良德、熊倪等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连连失利。中国队把拿金的希望压在了体操队身上。《体操王子李宁》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奥运男子体操赛场外,中国观众早已大声地呼唤:李宁!李宁!李宁!那些掌声,那些欢迎,那些期待,那些激动的心情,令人无法用笔墨来描绘。这时的李宁,已不再是作为个体的一个人,他代表的是10亿中国人民,他是中国的象征。”

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等待着李宁的出场。

等李宁在期盼中上场时,现场的教练几乎屏住了呼吸。只见他稳健地腾身而起,手握双环。

为了求稳,李宁降低了动作难度。当在吊环上做完一串动作之后,人们轻舒一口气。

但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这时,吊环上李宁的双手在微微颤抖,李宁突然双手失力,无法平衡自己的身躯。”

“他—从吊环上摔了下来,脚挂在了吊环上…… ”

一个不可想象的严重失误出现了,这次成绩可能是李宁体操生涯中在重大国际比赛上的最低分数。

接下来李宁继续参加了鞍马比赛,如果获得奖牌,事情还有一点挽救的余地。但是,李宁在鞍马上的“托马斯全旋”动作变形,英雄再次落马。

又一次失误,又一次得到一个低分。

李宁的失误给队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仅李宁没有获得一枚奖牌,团体赛中,中国体队被日本队挤出了前三名,仅仅得到第四名。

这一次,败得彻底。

整个中国体育代表团也仅获得5枚金牌,被时人称为“兵败汉城”。

在体育赛场上,有一个严酷的定律:运动员终究要以失败的结局来谢幕。之前很多冠军运动员选择了急流勇退,没有把失败暴露于人前。但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中国电视转播已经较之从前发达很多,体操王子频频失误,甚至难堪地倒挂在吊环上,最终空手而归的一幕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这甚至是很多国人第一次亲眼目睹冠军落败的场景,这一次,“王子”李宁败得狼狈而彻底。

当时普通的中国民众对汉城奥运会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当时有报道称:“汉城奥运期间,一家媒体开设《奥运金牌猜猜猜》栏目,但几乎没有人猜中。最后得大奖的是北京一个工人,只有他猜到中国能得四五块金牌。”这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结局,李宁,让全国人民深深失望了,一时间,舆论哗然。

李宁从汉城归国途中,就已经感受到彻骨的寒意。当时的情景被媒体形容为:“官员一两个,媒体三四家,冷冷清清就打道回府。”在机场,李宁一个人避开众人孤单地走在甬道上。

回国之后,人们过度的希望变成了失望,同情变成了指责。一些报道竟指责李宁“不知羞耻”,还有人把李宁称为“体操亡子”。2000年中央电视台体育人物纪录片《百年传奇》中《洛杉矶奥运冠军—李宁》一片记录了当时的一个细节:“回到北京后的李宁,因为害怕别人的责骂,甚至连银行都不敢去。”

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运动员的内心。郎平描述汉城奥运会失金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时说:“1988年,中国女排在汉城奥运会上仅获得第三名,没想到,当时社会上对女排几乎都是批判的态度。杨锡兰给我写信时都哭了,说是辜负了祖国人民的期望。”

李宁面对的压力更为巨大。他说:“在赛场上,我不能哭,不能垂头丧气,这有损中国运动员的形象。但下了赛场,我哭了。我对不起队友,他们那样拼,却因为我失误太多,中国队被挤出了前三名。”而且更让李宁痛心的是:“我年龄大了,今后再也无法弥补这次过失了。”

更让李宁难受的是,他的失误,让人们对中国体操产生了更多的质疑,一时《中国体操陷入困境》等文见诸报端。

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体操队长大的李宁此刻得不到“家人”的关怀。《背影李宁》中写道:“失败来临了,各方面表现出的功利性态度让他感到,再把体委当成自己的‘亲人’已属一相情愿。”

许立群在2000年《新闻战线》杂志第六期上发表了题为《体育报道要走出两个误区》的文章,重新分析了舆论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他指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由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没有参赛,我国运动员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国人中造成了一种错觉—中国一步跨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于是,盲目的乐观造成了自信心的膨胀,对中国运动员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而当时记者的‘金牌至上’观念反映到报道中,在读者中形成了一种定式:不太关心某项比赛的过程、水平如何,而只注重比赛结果。”当时的情况是,“由‘金牌至上’观念衍生的是‘报喜不报忧’和‘胜则王败则寇’两种导向。以往有些对金牌的报道总是一好百好,没有给人忧患的警示。所以一旦金牌丢失,读者就感到无法理解。有的报道,胜利之时将运动员捧上天,而一旦失利,便置之不理,或冷嘲热讽”。

而当时参加同一届汉城奥运会的16岁美国游泳名将埃文斯,是带着家庭作业去汉城的,回国第二天便收拾好奖牌,带着课本去学校上课。时隔20年后,郎平在2008年奥运来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奥运精神就是参与,不要只想着拿冠军。”她描述自己对冠军头衔的心理变化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夺得金牌,自己感觉无限荣耀”,但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后,“逐渐感觉以前的看法是狭隘的。觉得铜牌和银牌同样令人尊重,值得庆贺”。郎平说:“体育运动是有其规律的,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在20年后,郎平说出了自己对冠军一词新的理解:“我理解的奥运精神就是参与,参与了你就成功了。”

但是,在李宁遭遇失败的1988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出这样的想法,李宁本人更是无从体会。

当时,李宁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就是:他正由时代的英雄,变成时代的“弃儿”。

尽管奥运会前已有退役打算,但李宁没有预料到,他会以这样的结局离开自己曾经没有对手的体操世界。

1988年年底,深圳,李宁带着满身的伤痕、曾经的辉煌和遗憾,举行告别体坛仪式。一代体操王子从此谢幕。

女排将军陈招娣葬礼:曾助王治郅归国,郎平、孙晋芳郑海霞悼念

提到中国女排,大家会想到什么?是那个总是一脸严肃的教练朗平,还是她的那句“可以输,但是不能怕”的口号?还是五星红旗在运动场上冉冉升起的高光时刻?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别人的青春都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可是中国女排人的青春,却是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度过的,她们一直在流汗、一直在疼痛,但是她们的青春没有遗憾,因为她们一直都在为了我们的祖国发光发热。”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女排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 体育 精神,她代表的更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民族气概。

巅峰时期的中国女排,曾经连续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过五枚金牌,这群女子用她们坚实的臂膀撑起了国家的责任,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夺得五连冠的国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排球运动走入了中国时代。

作为一手缔造这个传奇的女排球员,郎平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不过一提到郎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排球女将了,她就是有着“独臂将军”之称的陈招娣。

陈招娣不仅曾和郎平并肩,为中国女排作出过诸多贡献,而且她还曾帮助王治郅回到了中国。

那这位中国运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究竟拥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陈招娣于1955年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妹子,杭州独有的水乡孕育了她细腻坚毅的性格,小的时候,陈招娣就对运动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热爱了,什么跑步、打球、跳远,只要是她能够接触到的运动,她都能来上两招。

上学之后,她也成为了学校运动场上那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只要学校办运动会,她必是第一个报名的那个。

在一次杭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她和往常一样报名参加了跳高项目的比赛。

就是因为在这次比赛过程中,她的表现极为出色,所以她才得到了省队教练的注意,1927年12月,浙江女排组队,该教练马上就想到了陈招娣,并于那一年把年仅19岁的陈招娣招到了队里。

仅仅只过了一年,在省队里表现出色的陈招娣,便被调到了北京 体育 学院集训队。

陈招娣非常清楚这次去首都学习的机会有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她本人也非常珍惜训练的时光,可是到了北京之后,她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那个时候,中国女排还没有发展起来,北京的北京 体育 学院里的基础设施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在队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陈招娣便顺利地调整了心态,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了训练。

但是没过多久,陈招娣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南北饮食差距的问题。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陈招娣所熟悉的是南方饮食,相对来说,南方人的饮食比较精致,比较清淡,可是到了北方之后,她每天不是吃面条就是吃馒头、大锅菜。

南北的差异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陈招娣的锻炼生活,在北京的她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忍不住饥饿的时候,她就靠吃家乡的点心,来告慰自己的思乡之情。

可是陈招娣每天的训练强度那么大,仅仅靠着这些点心,她怎么可能能够满足营养呢?没过多久,她就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每次完成训练之后,她都觉得极其疲惫。

随着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到后期,她甚至连简单的训练动作,都无法完成了。

疲惫的身体让陈招娣萌生了一丝退意,她想着,与其天天在队里拖大家的后腿,还不如回到杭州去呢。

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后,陈招娣锻炼的时候也愈发不走心了起来,她的教练吴中量发现这一问题之后,马上找到了她,询问她状态不佳的原因。

一开始,好面子的陈招娣还死撑着,说自己只是有一点不习惯,她原本以为教练会批评自己太娇气了,可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听完她的话,教练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还关心地询问她,是不是因为南北方饮食差异太大了,让你吃不好休息不好了?

在教练的关切询问下,陈招娣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将自己的问题向教练一一倾诉了出来。

聊过天之后,吴教练就去到食堂,专门拜托师傅给陈招娣做了很多南方的饭菜,并让她的教练为她定制了新的适合她的训练计划。

队友们听说了陈招娣的情况之后,也开始关心和照顾起了她的身体与情绪,众人的关照给予了陈招娣极大的鼓舞,那时候她便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困难,她都要留在队里。

80年代是中国女排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代,1981年,中国获得了世界杯冠军、1982年,中国获得了世锦赛冠军、1984年,中国又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冠军。

我们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女排史上第一个获得三连冠和五连冠成绩的国家,而陈招娣就亲自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过程,并为中国的夺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人只看到了陈招娣在奖台上的风光,看到了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高光时刻,可是,大家没有看到的是,她背后的付出和努力。

众所周知, 体育 行业是一个非常考验体力的行业,1981年,陈招娣回八一队打全国联赛的时候,因一个不慎,左臂受了伤。

第二年六月,旧伤未愈的她又在太原迎战到访的日本女排的时候,加重了病情。

即便是那个时候,她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可是在第四届全运会开始的时候,她却还是坚持缠着绷带来到了现场,也正因如此,她才得了一个“独臂将军”的名号。

多年的训练比赛,使得陈招娣受了一身的伤,这些大大小小的病患,使得她没有办法继续在一线奋斗了。

认清事实之后,她便坦然接受,并去到了总政文化 体育 局开始做起了幕后工作。

当年,姚明、王治郅和巴特尔三个人并称为了“中国移动的长城”,他们就是中国篮球界最为闪亮的那颗星星。

早在王治郅19岁的时候,他便代表中国出征奥运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了,因为他的表现极为出色,所以后期他还进入了NBA,成为了登陆NBA的首位中国人。

原本,按照中国男篮和外国球员签订的协定,王治郅是应该服从国家的规定,在国外参加完训练之后就继续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的,可是王治郅却因私人原因,以各种理由拒绝归国,滞留在了美国。

这期间,他甚至还切断了和祖国的联系,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中。

王治郅迟迟没有归国的事情一经曝光,便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家都在猜测,他是不是要抛弃这个曾经培养过他的队伍呢?

正好,王治郅那个时候所在的部队就是陈招娣在管的总政部文体局,得知这个情况之后,陈招娣马上调查起了王治郅的相关情况,并主动联系到了他的父母,和他的父母一起劝说他归国。

在劝说王治郅的时候,陈招娣采用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办法,连同中国男篮,先后两次给大洋彼岸的王治郅寄去了书信。

在信中,陈招娣告诉他,他可以打消任何顾虑,安心回国参赛,国家是不会给他任何处分的。

为了避免中外媒体和球迷对王治郅的事情恶意揣测,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陈招娣还亲自站了出来,为王治郅正名,并还原并澄清了部分事实真相,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归国条件。

就是因为陈招娣一直在顶着重重压力和王治郅保持联系,并给足了他体面,所以王治郅才登上了回北京的飞机。

从陈招娣的一言一行我们可以看出,她是真心热爱中国 体育 事业的,当年身边的人都不支持她做这些事情,但是她还是顶着重压,压下了中国篮协对王治郅的惩罚,并真正做到了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陈招娣曾经说过,夺取冠军是我作为一名运动员的执着追求,我是不会放弃的,而当将军则是我作为中国的光荣梦想。

是的,陈招娣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她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解放军人。

退役之后,曾招娣曾出任过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并担任了总政文化 体育 局局长、解放军总政部宣传部副部长等重要职位,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佳绩。

正因如此,2006年7月,祖国还为她颁发了少将军衔。

事实上,陈招娣也完全担得起少将这一军衔,陈招娣既要每天负担高强度的工作,还要完成 体育 训练,所以她的身上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高职位给自己搞特殊,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她便会亲临赛场、训练场,完成属于她的工作。

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陈招娣还曾作为解说员,为无数观众朋友们讲解过女排比赛呢。

她说:“ 中国女排在这次奥运会上的路并不是轻松的,我们面对的对手越来越多,我们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进军北京奥运会的。

陈招娣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她是运动员、是教练、是军人、她也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标杆,但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后来换上了直肠类癌。

病魔击倒了这位坚强的军人,患病之后,陈招娣曾经在医院做过两次大手术,病情最为严重的时候,她甚至无法下地。

2013年,中国女排的发展情况已经不似当年那么蓬勃了,由于中国女排的多位主力队员因伤退役,而所以当时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看着这样的情况,躺在病床上的陈招娣也是心急如焚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所想的所念的一直都是中国女排的未来发展。

就在她的身体状况每日愈下的时候,她的老朋友、老战友朗平,回到了中国,来到了她的身边探望。

两人见面之后先是寒暄了一阵,然后陈招娣便马上把自己所整理出来的中国女排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朗平进行了一一交流,说完了之后她还千叮咛万嘱咐说期待郎平能够带领中国女排走向更好的未来。

那个时候,郎平因为早年遗留下来的身体创伤,身体情况已经大不如前了,她还没有做好决定要不要留在训练场,可是,当她看到陈招娣的情况之后,她当时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继续坚守一线,续写她们的荣耀。

或许是因为陈招娣触动了郎平,又或许是因为郎平从心底里从来都没有放下过中国女排,总之,在陈招娣离世之后,朗平便接过了国家队抛来的橄榄枝,担任了女排教练。

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因病在北京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年她只有58岁。

陈招娣,离开之后,她的家人和朋友专门为她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在她的葬礼上,她的家人朋友、和她有过交集的人、崇拜她的人和她曾经的队友郎平、郑海霞、孙晋芳都来到了现场。

看着,那副大大的,陈招娣的黑白照片,大家泣不成声,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位英雄做了最后的告别。

陈招娣是幸运的,她亲眼见证了中国女排创造 历史 的高光时刻,相信她在天有灵,看到中国女排如今的发展,应该也会感到非常欣慰吧!

安家杰/赖亚文/王一梅/冯坤/杨昊/张越红/蔡斌,谁可以胜任主教练

最近女排主帅的位置,大家也是讨论的热度高涨,也多次上热门,然而郎平这边也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正式的举办卸任仪式,和女排姑娘们也没有正式的说声再见,所以很多球迷也是希望她能继续执教女排!但是不能一直杳无音讯的等下去,大家也是针对女排主帅的位置有很多的推荐和想法,她们说出了自己心里的主帅人选:安家杰,赖亚文,王一梅,冯坤,杨昊,张越红,蔡斌!那下面我们逐次讨论他们能否可以胜任女排主帅?

第一候选人:安家杰是呼声最高的人选!

安家杰,1972年7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前中国男子排球运动员,司职接应二传,曾效力于山东男排。退役后,在山东队做了教练!

2014年4月,中国女排教练团队大调整,时年42岁的山东女排主教练安家杰,被女排选为助理教练,跟随着郎平也已经7.8年的时间了,也曾在郎平动手术时带领七仙女征战沙场,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那都不是含金量高的比赛,这次奥运会上的关键时刻,他是没有太多的作用的,所以很多网友认为他的性格和比赛场上的灵活多变有点欠缺,有点木讷和呆滞!

第二位候选人是郎平的闺蜜兼战友:赖亚文!

赖亚文,1970年9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现任国家 体育 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共代表。

她的运动生涯堪称传奇。作为中国女排在上世纪90年代最著名的球星之一,赖亚文横跨了胡进与郎平两任主帅时代,1993年到1998年她是中国女排备受尊重的队长,其中1996年帮助中国女排夺得奥运会银牌。1998年世锦赛是赖亚文的告别战,她不顾肝病侵袭,拖着虚弱的身躯坚持到最后的决赛。赛后,赖亚文掩面痛哭流涕的场景深深感动了所有球迷。

从1999年起,赖亚文担任中国女排助理教练,从胡进到陈忠和再到现在的郎平,赖亚文见证了中国女排从低谷到辉煌的全过程。在这10年间,赖亚文缺席了4年。从2005年开始,中国女排的助理教练名单上不见了这位深受队员欢迎的知心大姐。2009年时隔4年回归了中国女排。作为助理教练带队夺得2003、2015两届女排世界杯冠军以及2004年雅典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

从履历表上我们可以看到赖亚文是非常的优秀,同时也是和郎平一样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排球事业,也是很了不起的女人!大家觉得她最有可能接任女排主帅的位置!

第三,四位候选人:陈忠和的爱徒王一梅和杨昊!

大家都知道王一梅的大力扣球是她的进攻特点,势大力沉,无人能防,2006年女排世锦赛上她的表现惊艳了国际排坛,当时被外国媒体称为“第二个郎平”,可见是对她的评价很高啊,可以比肩郎平,也是对她最大的赞美!大梅子在队里很受陈忠和的喜爱,那是因为她训练很刻苦,进步也很大,但是由于那时候的训练体系原因,大梅子只负责进攻,不用接一传,所以导致后来因为一传的短板被郎平放弃!但是退役后她还在一直从事着自己热爱的排球事业,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她也是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

杨昊,生于1980年3月21日,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中国女排主力主攻手,曾多次参加奥运会。 身材虽然不高,但是力量很大,弹跳好,心理素质过硬,关键时刻敢于出手。她的得分手段多样,大力的跳发球也很有特点,曾经有“郎平第二”的美誉。她的性格也是属于和郎平差不多,比较直接,公开批评过沈静思和丁霞,比较有个性,现在也是一名大学里的女排教练,所以和王一梅一样都是年轻选手,可以给她们一个成长的机会,注入女排教练组新鲜的血液,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五候选人:女排优秀的老将张越红

张越红,女,生于1975年11月9日,中国排球运动员。1989年在辽宁省沈阳市体校开始练排球,1990年进入辽宁省体校,2000年入选国家队。中国女排中弹跳最好的主攻手,是国家队的老队员,她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网前技术是中国女排赖以倚重的财富。也是陈忠和慧眼识珠把她挖掘出来,从而被大家所认识,也是很有实力的竞争女排主帅的位置!

第六位候选人:女排小诸葛蔡斌

当大家得知蔡斌被很多人呼吁竞争女排主帅的时候,大家对他还是蛮有说辞的,因为他曾经短暂的做过女排主帅的位置,但是成绩不是很好,所以他是争论最大的一位候选人,其实大家可以撇弃以前对他的成见,人都会一直不断的在改变,也是在进步的,小偷进了牢房后难道我们就会一直认为他出来后还是会偷东西吗?不可否认有这个可能,但是也有改过自新的可能吧,一样的道理,蔡斌再次执教女排姑娘们,他可能会随着不同时间段的女排来改变自己的训练体系和适合的方法!毕竟他为国家队输入了很多女排精英选手,可见他是有这个能力的!

第七位候选人:远嫁泰国的二传手冯坤

冯坤是目前世界最好的二传手之一,在队内一直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在雅典奥运会上,冯坤率领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险境下绝地重生,连扳3局战胜俄罗斯队,时隔20年再圆奥运金牌梦。

冯坤是中国排坛少见的攻击型二传手,也是主帅陈忠和最看重的球员之一。她不仅掌握着全队的攻防节奏,而且不时地偷袭,令对手难以防范。人们很少见到的二传手大力扣杀的场面,冯坤却时常可以做到,此外冯坤的拦网也非常厉 害。这名出色的二传手又被大家称为场上的灵魂、核心。是郎平和陈忠和都很喜爱的选手!

冯坤现在也是在泰国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她能否舍弃家里的一切回国执教吗?和当年的郎平一样,在女排低谷期,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回国执教,她有郎平的胆魄和豪迈?

女排五连冠功臣陈招娣的追悼会:球迷自发送行,郎平、孙晋芳到场

她也曾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拼命三娘”,曾“征战沙场”,大杀四方,却无奈“倒”在了即将步入暮年阶段的某个明媚春天。

很久以后,她的女儿再回忆当初,依然茫然伤痛不已,说自己不知道决定对不对,看着妈妈难受的样子,女儿比谁都更心疼。

入院5天,她的病情一直反复变化,她的女儿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年轻的姑娘不敢在病弱的母亲面前肆意宣泄担心和伤感,只能强忍一切负面情绪,为母亲鼓劲加油。

幸而随着药物的使用,她的情况明显稳定下来,也重新燃烧起熊熊斗志。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3月初,她的病况又一次急转直下,出现多项恶化指标。她的女儿恨不得代替母亲承受病痛折磨,甚至伸出手让母亲咬着,借此驱逐疼痛。

女儿始终相信,母亲会坚强挺过来,一如她往昔每一次遇到挫折和磨难那样。

可她似乎真的太累了,开始长时间陷入昏迷。女儿每次叫醒她,没几分钟就又重新昏睡过去。

3月底,她的情况更加糟糕,几乎没有片刻清醒。一天后,病危通知下达,女儿深感无措。

4月1日下午,她再度被推入手术室,女儿在门外虔诚为母亲期待。可遗憾的是,母亲到底未能醒来,永远与这个世界和她最牵挂的人道了诀别。

她就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功臣陈招娣。

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因癌症病故。几天后,她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的东礼堂举行。

早上8点左右,陈招娣的亲属与喜欢她的球迷赶到现场。仪式即将开始前,礼堂外便已聚集六百余人,其中一半都是前来送别陈招娣的老球迷。他们自发拿着陈招娣的画像,沉默哀伤地等待着,只为再送老大姐最后一程。

9点左右,由王治郅与隋菲菲带领的八一男女篮球队、李海运和崔咏梅带领的八一男女排球队、王涛带领的八一乒乓球队组成的八一体工大队陆续来到现场,女篮队员郑海霞因身高十分显眼,她的步履稍显蹒跚,面容满是感伤。

由于陈招娣曾是女排队员,故而老女排成员郎平、孙晋芳等人也在老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陆续来到现场,与老队友再见最后一面。

他们共同送上的花球就摆在东礼堂的大门外,特别醒目。上面留有陈招娣老队友和老教练对她的最后寄语: “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下方则有一个全体老女排签字的排球,写着日期和落款。

10点仪式正式开始,老教练袁伟民如同以往那般,走在队伍最前列,当先停在陈招娣的遗体面前同她告别。

袁伟民一边走,一边和过去一样轻声提醒跟在他身后的老队员们: “别掉队了,都跟上,别哭了。” 但昔年在队伍里一贯有着“拼命三郎”别称的陈招娣却永远“掉队”了。

老女排队伍中年纪最长的曹慧英情绪低沉向陈招娣表达哀思: “招娣,拿到世界冠军的你,其实也很幸福。”

陈招娣的老同事陈忠和也出现在告别仪式上。 他说自己早些日子本想去探望陈招娣,却因忙碌而错失与她的最后一面 。陈招娣曾和他共事很长一段时间,性格低调,与大家的关系都非常要好。

赖亚文泣不成声,说陈招娣曾给过她很大帮助,是她最大的榜样,她们会替陈招娣照顾好她的女儿郭晨。

就像那句俗话所说,有的人“离开”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与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陈招娣正是如此。

1955年,陈招娣出生在中国漂亮的西子湖畔。她的少年时代一如同龄人一样,非常平淡又平静。

中学起,陈招娣即慢慢展露绝佳的运动天赋。某一次中学校运会跳高比赛的赛场上,陈招娣以优秀的弹跳力走入省队教练视线。

1970年,陈招娣当选11名浙江女排新队员之一,15岁的她由此开启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次年,陈招娣被选调到北京 体育 学院集训。那里的环境非常艰苦,无论生活还是训练,都远远比不上浙江省队的条件。

在浙江,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是1块8,但北京只有1块,且食堂提供的大部分食物皆是面食和大锅菜,这对自小长在江浙的陈招娣来说特别不习惯,她按照以往的习惯只吃两口馒头便饱了,等饿了再吃两口。

一段时间以后,陈招娣毫不例外地患上严重的贫血症,血色素低于正常值许多,由此导致她每次训练完均会感到身心疲惫,哪怕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她也会气息不足。

久而久之,陈招娣的训练成绩下滑很快,落到了全队倒数行列中。教练吴中量察觉陈招娣的“异常”,急忙叫来陈招娣谈话。

吴中量没有责骂陈招娣的低落情绪,也没有批评她的训练成绩,而是轻声耐心地问她吃饭怎样,休息如何,训练计划是不是有困难?

几句话刚落,陈招娣的眼泪就落了下来。她听着吴中量向她道歉,说对她的关心不足,又安慰她别太着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别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非常感动和愧疚。

与陈招娣谈话后,吴中量亲自去食堂找了负责人,请他们想法子给陈招娣加餐补营养,并专门针对陈招娣的情况,重新给陈招娣制定训练安排,调整训练量。

随后,吴中量叫来全体队员,坦诚相告陈招娣的特殊情况,让队员们对她多一点关心,多帮助帮助她。

在吴中量的努力下,即便陈招娣的身体尚未恢复,可她的精神却是前所未有的振奋,陈招娣很快振作,再一次全身心投入训练

可以说,女排世界中的陈招娣,即好像古时候征战沙场、铁骨铮铮的将军一样,就算遇到再多困难和伤痛,她也会咬牙坚持下去,从不轻言放弃,从不主动退缩。

加入女排国家队后某一个训练首日,教练袁伟民站在场边问训练一天早就精疲力尽的女排姑娘们谁想再加练一会儿?

大家都默默无言,唯有陈招娣左右看看,独自站出来表示: “我再加练一点儿吧。”

袁伟民给陈招娣指派的加练内容是起15个好球,要陈招娣先摸到场边的铁丝网,再跑回3米线用滚翻的方式救球,如此循环反复,直至15个球全部完成。

但陈招娣接到第9个球时,就已浑身发软,腿脚无力。她咬牙想着,是自己主动提出加练的,这样表现应该算是好的了,她现在有点儿累,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了。

可袁伟民好似没有看见陈招娣的疲惫一样,依旧全场随意扔球,“冷酷”看着陈招娣满场乱“飞”。

陈招娣实在受不了了,她没有去接第9个球,袁伟民见状,直接扣除陈招娣一个“好球”,给她多加了一个“未完成量”。陈招娣不为所动,第10个球也没有去接,袁伟民果然又扣了她一个“已完成好球”。

陈招娣的心火一下子上来,她转身走到场边抱起自己的衣服,说了句 “我不练了”,便 向外走去。

袁伟民在原地慢条斯理地说道: “你要是今天走了,我明天保准第一个就训练你。”

陈招娣顿住,心说自己就这么离开,确实十分“掉价”、丢面子,于是她折返场地,继续加练。

谁知练了一会儿,她又受不了了,想离开。最后还是第三次回到场馆,以惊人毅力完成了15个好球的目标。

在陈招娣拥有的绰号中,有一个比较特别,叫“独臂将军”,是因为她有一年比赛时左臂桡骨断裂,却没有停止训练,在2个月后的比赛里以绷带吊住左臂的方式,靠单手出战,震惊观众而获得的。

郎平说,陈招娣的坚韧不只一次,还有很多回。她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1981年日本世界杯决赛,陈招娣于赛前训练不慎扭伤腰部,引发老毛病腰间盘突出。

袁伟民问走路都很困难的陈招娣,晚上比赛能不能上?陈招娣无比坚定表示: “当然,没问题,我肯定上。”

结果,打完全场比赛,陈招娣连颁奖台都“爬”不上去,无奈由郎平背她回住所,帮她洗漱,换洗衣服的。

又有一回,陈招娣因腰疼难忍去看医生,医生对她说如果她再这样打排球,以后可能会瘫痪。但陈招娣完全不听,继续故我地投入她所热爱的排球事业中,为排球燃烬生命。

陈招娣的努力未曾白费。1981年重组的女排在陈招娣的带领下走向第3届世界杯赛场,赢下中国首个女排世界冠军,自此开创中国女排 “五连冠” 的黄金时代,带伤上场的陈招娣无疑是功臣之一。

次年,老女排姑娘们又和陈招娣一起站到了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和亚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

陈招娣用她的故事、她的坚韧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女排精神”。

1983年,陈招娣当选代表,并出任“八一”女排队副政委一职。1986年,陈招娣先是出任青年女排队教练,后成为中国女排队教练。

同年,陈招娣确诊癌症,经历两次大手术,战胜病魔,却不得不告别心爱的排球事业,退居二线,静心休养。

1993年,陈招娣又一次回到 体育 局,相继担任局长、副政委等职务。2006年,陈招娣晋少将军衔。

工作中的她很严谨,常常说自己亦是普通人,也有不懂的问题。以前陈招娣是女排运动员,天天泡在训练场,没时间去学其他东西,而今离开赛场,她总算有功夫把过去的“遗憾”一项一项“补回来”。

工作上遇到什么不了解的内容,陈招娣都会主动虚心向别人请教,半点儿前辈和将军的架子也没有。

譬如某一年,陈招娣、孙晋芳、张蓉芳三人在德国赛场上就曾以3人联合朝前排跑动扣球的方式令观众一时间分不清究竟是谁主扣。队员默契对整个队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陈招娣把自己对排球事业发展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并着重推广青少年排球。她表示,年轻才是运动员的“财富”,让更多的孩子在年少时热爱排球、享受和参与排球,那么好苗子自然也就多起来了。

她希望中国排球事业能永远红火厉害下去。

除却排球,生活里的陈招娣也非常喜欢乒乓球。她告诉别人,她初二以前最喜欢打乒乓球,可惜后来没时间,现在则是老了,体力跟不上,只能小打几场。

她很注重身体锻炼,早上会打一会儿太极,晚上和家人去附近公园散步,一边走一边聊聊今天工作,说说最近烦恼,一块乐呵乐呵。

当然,陈招娣的爱好可不仅限“体力”,她亦有文艺的爱好,比如国画。走入陈招娣的家中,会看到她家的墙面挂了许多由她自己绘制的国画作品。

每当旁人问她水平怎样,陈招娣总会谦虚回答: “不能比,不能和别人比,我就是三脚猫的功夫。”

闲暇在家,陈招娣喜欢看韩剧,说《看了又看》是她特别喜欢的一部,总是真的看了又看。女儿郭晨记忆中的母亲则更多几分柔情。

每一次出差,陈招娣从不会忘记与家人通话。回到家看到家里乱糟糟的,她也不生气,而是在第一时间把家中收拾干净。

陈招娣最爱叮嘱女儿按时吃饭,不能太瘦。她会亲自下厨,为家人烹制拿手好菜;会为女儿的成绩感到骄傲,尊重女儿的隐私,不干涉女儿的决定;会体谅年轻人的难处、紧跟年轻人的步伐,在别人陷入困境时,及时引导帮助。

她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细心严谨、端庄大气,用极具人情味的人格魅力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大家都对她心生喜爱和敬佩。

她是陈招娣,是永远觉得自己仅仅是个普通人,从不轻易服输的陈招娣。

女排教练郎平有没有逝世

没有。

扩展资料:

郎平介绍

女排教练郎平暂时并未逝世。郎平只是离开了中国女排,她这次决定离开中国女排,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之所以下定决心离开,主要因为郎平的身体或许已经不再支持她持续征战了。

在9月1日,是郎平离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第一天,她到苏州,给一年前因病去世的母亲扫墓,对母亲说:“这次没能圆满完成东京奥运的任务,确实留下遗憾,但不管是不是完美,我都要交棒了。

根据查询,2023年8月7日,在朗平体育场举行的《朗平2023郎平告别仪式》,郎平宣布其即将告别体育教练的排球比赛的职业生涯。

郎平出生于天津,前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曾任中国女排总教练,有郎教头之称。运动员时期,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赢得铁榔头的绰号,先后协助中国女排夺得了4次世界冠军。

教练时期,曾带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赢得奥运会冠军以及女排世界杯冠军,成为世界上分别以球员和教练身份都获得奥运会女排金牌的第一人。

郎平的成就

1、从1981年到1986年的5年时间里面,郎平作为国家队的主要队员,帮助中国女排取得世界排球大赛的五连冠。

2、在1994年的时候,郎平被国家队紧急的召回,担任了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奥运会银牌的成绩。她本人也获得了世界最佳教练员的称号。

3、2013年的时候,郎平再次收到了中国女排的执教邀请,这一次郎平毅然回国,放弃了国外高薪的工作。在后来郎平就一直带领着中国女排披荆斩棘,不断取得各种冠军成绩。